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亲朋好友们静默地围绕着刘文治老人的灵柩康乾配资,步伐轻缓、神情凝重,大家似乎都不愿打破这份宁静,向这位老人最后的告别。灵柩中的刘文治老人,面色安详,神态如同熟睡一般,身上覆盖着一面飘扬的旗帜,仿佛她仍然守护着这个世界。人们的呼吸几乎是无声的,步伐也小心翼翼,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敬意,仿佛每一步都希望能多陪伴她片刻。
灵堂的正中央,悬挂着一幅黑底白字的挽联:“万里长征枪林弹雨垂青史,红军精神鞠躬尽瘁传后人。”这简短而深刻的文字,凝聚了刘文治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灵堂的前方,黄色与白色的菊花交织在一起,簇拥着她的遗像,整个空间弥漫着敬意和怀念。两侧则摆满了来自重庆各个部门和四川通江县相关单位以及市民们献上的花圈。
刘文治老人于1912年出生在四川省通江县的一个贫困农村家庭。1912年正是清朝末期,战乱不断,许多贫苦的农民无法生存,纷纷起义反抗。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刘文治和她的家庭也同样承受着巨大的苦难,常常是“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
展开剩余81%为了给年幼的弟妹们省下口粮,刘文治十几岁时便被送到别人家做童养媳。她不仅要挑水、浇粪、砍柴、打稻谷,干的是与成年男子相同的重活。艰苦的日子锤炼了她顽强的毅力,也让她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若没有红军的到来,或许她一生都只能在田间地头劳作,过着平凡的一生。
1932年,20岁的刘文治在村里遇到了一群军人。起初,村民们看到这些军人都吓得四散而逃,刘文治也跟着跑上了山。然而,渐渐地,村民们发现,这些军人与以前那些抢劫村庄的军人不同。他们衣着整洁、行为正派,既不抢村里的东西,也会帮忙砍柴、挑水、付钱购买粮食。村民们的恐惧逐渐消失,反而开始对这群军人产生了敬意与信任。
在与这群军人的接触中,刘文治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她的内心也开始燃起了对红军的敬仰康乾配资,甚至渴望自己也能加入这个队伍。于是,刘文治瞒着家人,悄悄报名参军,希望能像这些军人一样,为更多像她一样贫苦的百姓带来帮助。
红军对刘文治的加入表示热烈欢迎,将她编入妇女排。由于当时女红军的数量很少,上级还将宣传和发展女红军的任务交给了她。她工作积极,凭借自身经历和对红军精神的理解,在广大群众中广泛宣传红军爱民助民的理念。在她的带领下,当地的妇女排在短短两年内扩展到80人。
然而,正当她如火如荼地展开工作时,1935年红军遭遇了严重的挫折,被迫开始长征。刘文治所在的部队也加入了长征队伍,途中,她谱写了无数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
长征初期,刘文治对长征的意义并不完全理解,但她坚信,跟随红军走就一定会有希望。于是,她带上了身体虚弱的三弟,年仅13岁的刘文学,和大家一同上路。在漫长的征程中,无论多么疲惫,刘文治都会设法为弟弟找些吃的。凭着她的细心照顾,年幼的弟弟竟然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强地走完了长征,这成为了她的一段传奇。
进入草地之前,红军的队伍遇到了一座盐山。对于在艰苦环境中长大、从小学会做饭做菜的刘文治来说,盐的价值不言而喻。由于行军紧急,她匆忙挖了一块盐放进包里继续赶路。长征中,食物短缺,盐的缺乏让大家的体力更加难以维持。刘文治没有将盐分给队员们,而是每次煮野草汤时,稍微刮些盐粉入锅中,让每个人都能补充一些盐分。
刘文治带领的妇女排在漫长的长征途中,只有两位战士牺牲,这在减员严重的长征队伍中,极为罕见,这是她创造的又一个传奇。
在翻越雪山的艰苦过程中,妇女排的战士张文因体力虚弱,在雪地里摔倒。刘文治几乎是凭借着自己的顽强毅力,一次次将张文扶起来,帮助她继续前行。对于每个曾经翻越高山的人来说,在空气稀薄的高山上救助别人无疑是一项极为危险的举动,可能会因此耗尽体力、危及生命。但刘文治毫不犹豫地背起了张文的行李,并号召另一名干部一起帮助张文走下去。
两名瘦弱的干部,用满腔的热血和坚韧的意志,将张文从雪山的险境中带到了安全的地方。上山的艰辛过后,山顶上狂风呼啸,雪花纷飞,战士们都感到极度疲惫,大家都渴望停下来休息片刻。然而,刘文治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停留是极其危险的,她果断地指挥大家快速下山,没有一人滞留山顶,最终所有人安全抵达山下,这也成为她的第三个传奇。
多年后,成为上将夫人的张文深深铭记刘文治的无私帮助,她说:“没有刘文治和那位干部的帮助,我无法顺利翻越雪山,终生感激她们!”
长征途中,刘文治还救过一个小伙子谢长远。尽管救人后的经历未曾过多提及,但冥冥中的缘分让他们在长征结束后的甘肃再度相遇。当时,刘文治和妇女排的战士被安排到甘肃的一家服装厂工作,而谢长远恰巧被任命为厂长,并且配有一名警卫员。在一次偶然的争执中,谢长远大方地把自己打算入住的房子让给了刘文治他们,并批评了警卫员的行为。刘文治对谢长远产生了好感,爱情的种子悄然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交流,两人终于回忆起了长征中的那段恩情,并渐渐萌生了爱情。1937年,谢长远和刘文治在战友的见证下结婚。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过得非常幸福,陆续有了四个儿女。
1989年,谢长远因病去世,而2012年,当刘文治老人已经100岁时康乾配资,她向儿女们提出了重回延安的愿望。在子孙的帮助下,刘文治终于踏上了延安的土地,重新回到了那个曾为她点燃希望的地方。
发布于:天津市卓信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